做产品,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会走很多弯路!还记得前面的故事吗?薛总找我做包装,“杨柿子”被我改成了“杨凌水果西红柿”。朋友们想知道背后的逻辑吗?请花点时间继续阅读。
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,首先要明白一个名词“品类”。
品类的正式定义是什么呢?品类的正式定义就是,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,由该分类可以关联到品牌,并且在该分类上可以完成相应的购买选择。——《升级定位》
比如提到可乐,顾客能够想到可口可乐,提到空调,顾客能够想到格力,提到矿泉水,顾客能够想到农夫山泉,提到超市,顾客能够想到沃尔玛。因此可乐、空调、矿泉水、超市,这些都是品类。
然而有一些分类,顾客在购买决策中确实会涉及,但不是最后一级分类,顾客并不能基于该分类完成购买选择,而且该分类通常也关联不到品牌,这样的分类概念就是抽象品类。为了强调与抽象品类的相对性,有时也把“品类”叫做“具体品类”。
这里强调下,品类是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。是顾客,不是企业老板!“杨柿子”就是老板的分类,“杨凌水果西红柿”就是顾客的分类。
为什么这样分类,因为认知效率是商业效率决定因素之一,而品类就是公共认知的集合,是某一群人的共同认知。我们做产品直接调用这个认知,效率就高,客户下单就快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包装设计公司,要写这篇文章,做产品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,真的会走很多弯路。
消费者以品类思考,用品牌表达
品类并不如品牌一般显而易见,它的力量和作用一直被忽略。实际上,消费者通常以品类来思考,但用品牌表达品类。以品类来思考,是指品类驱动消费者进行选择和购买,消费者在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先界定何种品类
比如当消费者想购买一罐饮料的时候,首先会面临绿茶、可乐或者纯净水等不同品类的选择,当消费者确定购买某一品类的时候,往往说出的是代表此品类的品牌。
例如,当顾客在茶、水、可乐等不同的品类中确定购买可乐的时候,往往说出的是代表可乐品类的品牌“可口可乐”或“百事可乐”。
人们极少使用品类名来描述自己的选择。当问消费者喜欢何种类型的轿车时,他们很少回答“欧洲豪华车”而会回答“奔驰”或“宝马”。当问某人喜欢哪种啤酒时,消费者很少回答“欧洲高档啤酒”而是会回答“喜力”。
消费者这种表达模式让企业和营销人员产生了错觉:认为消费者关注的是品牌,是品牌因素推动了消费者的指名购买,所以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品牌。但实际上除非品牌是新品类的第一,否则品牌将无法进入目标消费者心智。
这也是为什么海底捞这么大的品牌,门头仍然是“海底捞火锅”。海底捞是想把火锅与自己品牌牢牢地绑定。
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品类或品类特性的争夺
不了解这个特征,品牌的作用就容易被无限夸大,除非品牌与品类挂钩。假设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,那么将产生一种现实当中不存在的现象:消费者将只会购买形象上佳、实力强大的品牌推出的产品。
通用、海尔这样首先建立起来的品牌将成为赢家通吃的恐龙品牌,新品牌将完全没有机会。而现实中的情况,显然不是这样。新的品牌不断涌现,成为商业界的新领袖,反而通过延伸的方式进入新的领域的老品牌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。
在消费者心智中相互竞争的并非品牌,而是品类。宝马与奔驰的竞争,实质是窄小灵活的驾驶机器与宽大气派的乘坐机器之间的竞争;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,实质是经典可乐与新一代可乐之间的竞争;茅台与五粮液的竞争,实质是传统酱香型高档白酒与现代浓香型高档白酒之间的竞争。
跳出品牌的思维限制,从品类的角度,可以更好地把握营销竞争的关键。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品牌代表一个品类或其特性。
最终做到:
品牌=品类(品类特性)=需求
我们用这个等式做一下自己的品牌推演
盒畔(品牌)=好卖货的包装设计(品类特性)=需求
。。。
您的品牌,想抢占那个品类或品类特性呢?
试想一下,一款产品包装,消费者看了不知道它是卖什么的,消费者购买的几率有多大呢?